現在的煙店軸承制造企業從根本上已經完全不同于原來的作坊。 作坊其實現在依然存在,但他們中大多數的產品結構都得到了自覺的調整,從原來裝配成品轉到生產某一種配件的專業化流程當中去了,也許他們一家作坊甚至只生產一種規格的鉚釘,但質量卻比以前更有保障。
煙店鎮黨委書記劉明峰說:“不論是軸承交易還是軸承產業,煙店的確與原來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煙店在步入全國最大的軸承集散基地行列以后,現在又成為我國最大的軸承加工基地之一。”據統計,煙店經過工商登記的工業企業有1021家,如果加上未經注冊的家庭作坊,加工業戶總數估計超過3000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在2005年又進行擴建的有56家,擴建投資達1.7億元?,F在,這些企業可生產加工0~9類軸承
追根溯源,煙店軸承的最初萌芽的軸承市場是在臨清城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潮剛剛萌動,一些頭腦靈活的煙店人就靈敏地感受到了市場的春意,他們常常在農閑時節走村串戶收購廢舊鋼鈴圈,每逢集市,便趕集擺攤、補貼家用。從起初三五成群的小打小鬧到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的合伙介入,他們漸漸在臨清形成了小范圍的軸承買賣市場,當時的市場位于市區東郊,方圓不過三四畝地。每當到了臨清集市的時候煙店人就依靠當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和驢車從煙店到臨清去擺地攤賣軸承。由于受計劃經濟意識的主導,加之假冒偽劣和廢舊再造產品過多,有關部門曾屢次對市場進行取締和打擊,初嘗市場經濟甜頭的商戶們非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玩起了“貓鼠”游戲,在經過臨清、臨西的數次“游擊戰”后,最終煙店人把軸承市場遷移到了煙店鎮安營 扎寨。
煙店與河北館陶縣、臨西縣僅一河之隔,南又與冠縣接壤,離臨清城區卻近百里之遙,地理偏僻,交通閉塞,“天高皇帝遠”。同時,煙店周邊土質堿性嚴重,人均有效農耕面積十分有限,經濟的困窘迫使農民也多愿從事其他營生,大量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又為軸承市場的生存提供了必備資源。這種地理環境的劣勢反而轉化成了軸承產業生根發芽的溫床,催生了早期的軸承專業市場。從此,煙店開始成為軸承業戶們發家興業的根基地,為逃避工商稅費,他們常常白天關門加工,晚上開門交易,當時的市井坊間就有“趕鬼市”之說。到九十年代,兩種經濟體制開始轉型,轉型的混沌狀態提供了多種秩序,那些勇于行動的人往往能夠成功。這時候的經營業戶紛紛成立了“一拖二”的家庭作坊模式,前房居住、后房加工。憑著“薄利多銷”,他們漸漸打造出一片新天地,政府職能部門也開始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樊籬,對煙店軸承的態度由最初的反對、打擊轉變成為默認和旁觀。
九十年代末,當市場的大秩序業已生根之后,致富的隨機性被理財的規律性所取代。由于先天人員、技術等條件的限制,軸承市場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煙店軸承”曾一度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市場的產銷量曾一度出現了“萎縮”。是維持現狀,頻繁“開關”?還是提升質量,還是改變形象?究竟何去何從的選擇開始引起廣大經商業戶和地方政府的深入思考。在理性的分析和揣摩后,政府決定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再袖手旁觀、放任自流,他們以打造誠信軸承企業為突破口,積極引導企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提高應對市場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經過幾年的綜合治理,煙店軸承市場漸漸恢復了元氣,并呈現出量加速擴張和質漸進提升雙重景象。
據說早期煙店軸承的發展是一個磨剪子強菜刀的煙店老漢帶領起來的,老漢一邊幫人磨剪子賺些生活費,一邊收購廢舊軸承回去重新打磨翻新。
經過翻新后的軸承,老漢就拿到臨清集市去賣。后來人們發現翻新舊軸承利潤可觀,就迎來了一批效仿者,后來入行的人越來越多就在臨清形成了小規模的軸承市場。
臨清又與臨西縣僅一河之隔,翻新舊軸承這門藝術又流傳到了臨西縣。后來2手軸承交易市場在臨清受到了的阻撓之后,由煙店人強行遷至煙店,從此形成了煙店軸承市場。
(組織市場遷移到煙店的那個人被別人稱之為開山將軍,具體叫什么名字不知道)
軸承市場遷至煙店以后又迎來大批效仿者,山東省冠縣、河北省臨西縣、河北省館陶縣。等多個縣市和鄉鎮。
最早的軸承市場是煙店人在臨清成立的,在臨清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煙店貧窮交通堵塞路不通所以煙店人把當時的軸承市場選擇在了臨清市區,可是當時的臨清人排外心理極強。煙店人受到了壓迫所以強行把軸承市場遷回煙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國內外知名軸承市場幾制造基地。
備案號:冀ICP備2021021801號 冀公網安備13042902000907號
經營性ICP:冀B2-20240130 網站地圖
技術支持:《軸承通訊錄》 服務熱線:13483035033
招商合作:15265856384